主页
中心概述
学术动态
建设依据
目标任务
申报情况
重点工作
组织管理与政策保障
经费需求
预期成效
暑期学校专栏
中心师资
协同创新方向
国内外现状
协同创新
总体发展目标
阶段目标
整体发展思路
重点建设任务
申报基础
培育组建
人才队伍建设
学生培养
资源汇聚
计划
经费预算
经费措施及落实
科技产出
人才培养
学科发展
社会贡献
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届研习营
第二届暑期学校
暑期学校专栏
第一届研习营
第二届暑期学校
本月点击排行榜TOP10
总体经费需求与测算依据
吉首大学第一届两岸三地暑期研习营隆重举行
协同创新中心骨干人员介绍
《生态·环境人类学研究通讯》征稿启事
前期培育取得的其他主要成效
第四届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会征稿通知
刘姝曼:土王宫畔水生波
2014吉首国际鼓文化节高峰讲坛工作方案
仪式展演:叙事空间与场所
第三阶段(2015年8月—2016年12月)
最新图文
我院教师参加
历史学院第十
2016届博士毕
民族电影《嫁
暑期学校专栏
当前位置:
主页
>
暑期学校专栏
>
正文
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理论课程之六: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08-30 19:20 来源:未知 浏览: 次
萧明礼和罗维庆授课
(本网讯:通讯员曾巧)2016年7月18日,萧明礼教授和罗维庆教授在湖南省2016年研究生暑期学校学术报告厅进行了两场讲座。时间分别为上午8:30—11:30、下午3:00—5:30,讲座由张振兴老师主持,全体暑期学校学员参加,通过两位教授精彩的讲授,全体学员获益匪浅。
上午8:30,讲座准时开始,主持人张振兴老师首先对萧明礼教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萧明礼教授是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吉首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此次讲座的题目为《农村文化资源保护的应用—以日本社区总体营造为例》。
首先,萧明礼教授简单介绍今天的讲座主要是围绕日本社区总体营造进行的,阐释日本社区总体营造重要的原因,总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言。由于中国大陆快速增长的经济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城镇化”政策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关键性角色。并强调城镇化并非都市化,且如何重建因现代化冲击而面临解体危机的传统农村社区,是当代大陆官学界乃至民间必须共同思考、合力解决的课题。同样日本和台湾同样面临高速经济成长所衍生的种种社区问题。而1960年代日本兴起的“造町运动”以及台湾在1990年代推行的“社区总体营造运动”是大陆农村城镇化政策执行过程中值得参考的范例。
第二部分是社区总体营造的定义与理念。总共分为6点,分别为名词解释;社区总体营造的定义;社区总体营造的范围;社区总体营造基本目标;社区总体营造的组成;社区总体营造中的人类学实践。社区满足人们的生存空间,并且是大家集体认同的单位;它的来源引自日语;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目标分为功能性社区、自然共生的社区、观光性社区等;社区的组成人员为政府、居民、学者专家,也就是官、民、学的结合,而其中以居民为主体;社区总体营造的理论概念、实践等都需要人类学的辅助。
第三部分是社区总体营造概念的形成。首先是社区总体营造在欧美的诞生,然后是社区总体营造在东亚的发展:以日本为例。介绍了日本社区总体营造的展开“町”字概念的出现;社区总体营造的成熟与转化期,1970年以来,日本的社区总体营造经历三个阶段;进而介绍了日本社区总体营造现在的课题,农村聚落空洞化问题等。
第四部分是日本社区总体营造的案例介绍。总共用五个案例来说明日本社区总体营造的一系列问题。分别是奈良县高市郡明日香村的保存与再造,它是农村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的转折点,特征为修护型与传统型街区保存混合型;新潟县新发田市的“糧食循环型社区营造”,它重视农业永续经营的社区营造,特征为以农业为中心;神奈川县藤泽市江之岛是海滨观光聚落的社区营造,特征为修护型街屋保存模式;千叶县香取市佐原地区为市镇边缘型乡村的社区再造,它是传统型街区景观保存模式;长野县诹访市为内陆山岳地带的观光资源开发与社区再造,它是山岳地带的观光振兴模式。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从日本社区总体营造中看到许多值得参考的优点,但日本经验仍然有某些遗留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提问环节,萧教授从材料选取,民间组织力量,古城战后重建,日本文官制度等来说明日本社区总体营造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的借鉴意义,同时认为社区的重要构造是“人”,而处于农村边缘地带的人想要的是高品质生活,最后从传统东亚共同体来阐释中日乡村问题研究路径方法之间的差距问题。
下午罗维庆教授讲座的题目为《关于中国土司制度研究的几个问题》,罗维庆为吉首大学武陵山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张振兴老师首先介绍了关于土司制度的研究。此次讲题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土司与土司制度;土司设置的地域;元、明、清三代土司制度的特点。
第一部分是土司与土司制度,主要是适应当时国内的发展。研究主线是边疆问题,首先是边疆危机。针对这个问题,文彬说到:“四方多顾,边陲之地,不瑕顾及”,徐清影、朱祖明、凌純声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是行政区划改革,罗教授介绍了改革的历史进程,为民国初年,1923年,1928年。紧接着介绍了何谓土司,佘贻泽、徐清影有一定的解释,如徐清影:“土司这一名词……其实由字面上,就可以得到解释,土即土人,司即管理之意”而前者是我国土司制度研究的最早者。土司制度的起始正如凌純声说道:“土司制度之渊源虽古,而确立成为我国之一种边政制度,则始自元明”。土司制度的特点如和新所说,总共有11点。土司制度的性质则如佘贻泽所说:“土司制度乃成为中国政治与西南民族部落组织两者间一种和缓冲突之机构。”土司的民族性则分为四点,概括的说,“土司”应具有本地性的“立蛮酋、领蛮地、治蛮民”三个要素,“土官”与“汉官”、“满官”等名称的区别功能应是相似的:“土司制度”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等名称的区别功能亦是相似的。
第二部分为关于土司设置的地域。在元、明、清三朝时期,土司设置都不具有全国的普遍性。元代在北方、东北、西北不可能设立土官,明朝不可能也没能力在长城之外或西域地区设立土官或土司,《清史稿》中,将羁縻卫所与土司混为一。
第三部分为关于元、明、清三代土司制度的特点。元代土司制度的特点即没有完整系列条例规范土官自治权限,在地方行政时,有一定的空间自主处置其民族内部事务。明代即对土司的自治权力与权利全面规章化、制度化,并予以强制性的约束。清代即土司制度的复杂化及非自治性土司的出现。清代改土归流虽废除了土司制度,但因地方行政的需要,土司制度在西南地区的地方行政中,实际上仍然存在,还出现了新设土司建置的状况。
提问环节,罗教授针对学员提出的外来说等问题进行回应,卫所不属于土官,应属于流官,进而说明羁縻州与土司制度的区别,前者管理松散,后者管理较严,阐释了清代西北地区和明代西北地区土司制度之间的区别。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条:
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理论课程之七:
下一条:
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理论课程之五:
吉首大学 联系信箱: XX@DDD.COM
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 邮编:416000 教QS3-200505-000069